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颔片4对;鼠蹊孔3对(少数4对)。
形态 体长160-240mm,平均为177.04 mm;头体长31-61mm,平均为55.30mm,尾长78-157mm,平均为121.74 mm;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(平均为22倍);头长8-15mm,平均为12. 54mm;头宽5 .1-10mm,平均为7.8 mm;头高近于头长的二分之一左右。
吻鳞和额鼻鳞相接,将左右鼻鳞隔开;鼻孔开口于鼻鳞、后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间;颊鳞2枚,后者较前者既高且长,上接前额鳞,后接第一枚眶上鳞和第一枚上睫鳞;额鼻鳞横阔,宽大于长,额鼻鳞之后为1对前额鳞;其后为1枚较大的额鳞;眶上鳞4枚,第二、三两枚较大,第一、四枚很小,甚至如小颗粒状;额顶鳞1对,与额鳞,三、四眶上鳞,顶鳞及顶间鳞相接;顶鳞是头部最大的一对鳞片,位于第四眶上鳞和额顶鳞之后;顶间鳞是位于额顶鳞和顶鳞中间的一枚较小鳞片,在其中央有一顶眼;枕鳞近梯形或三角形;上睫鳞4枚,接眶上鳞,无细鳞或有少数几枚粒鳞位于其间;a鳞较大,光滑无棱。上唇鳞每侧多为7枚,少数为6枚,第五枚最长大,位于眼下;下唇鳞每侧多为6枚,少数为5枚;颏鳞1枚,无后颏鳞;颔片4对,最后一对最大。颈下鳞从前向后逐渐增大,当到肩、胸前部时的一列鳞片较大而尖狭,游离端形成较明显的领围,领围的横列鳞片8-11枚,在肩前并形成较明显的领褶。背部起棱大鳞,在颈后多为8行,中腰多为7行,少数为8行,如7行者,中间1行较小,如8行者,则中间2行较小;荐部多为6行;尾背4行。腹部鳞片多为矩形,呈复瓦状排列,通常8行,中间4行较大且光滑无棱,左右外侧各2行较小并具微棱。体侧中部鳞片为颗粒状;但近腹侧2-4行,近背侧1-2行均具有较明显的起棱鳞片。肛前鳞单枚,横阔而大,平滑无棱;四肢较发达,指、趾细长。尾呈圆柱状,形似鞭子。尾鳞排列成环且起棱,每一鳞片之棱皆向后尖出,尾易断,并能再生。
雄性尾基部两侧皮下各有一对半阴茎,其长为11mm,横径为4mm,在阴茎表面具有环行或半环行的棱和沟相间排列。雄性较雌性尾基部明显宽阔圆扁。一般雄性的头体长小于雌性的头体长。
体色,背、侧、腹颜色明显不同;体背棕褐色,体侧黑褐色,腹部近灰白色;背和体侧相交处,由于不同颜色的相互嵌人,形成两条明显的波齿状花纹,从颈后一直延伸至尾尖部。
查看标本 辽宁20♂♂ 28♀♀共48号。
形态 体长160-240mm,平均为177.04 mm;头体长31-61mm,平均为55.30mm,尾长78-157mm,平均为121.74 mm;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(平均为22倍);头长8-15mm,平均为12. 54mm;头宽5 .1-10mm,平均为7.8 mm;头高近于头长的二分之一左右。
吻鳞和额鼻鳞相接,将左右鼻鳞隔开;鼻孔开口于鼻鳞、后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间;颊鳞2枚,后者较前者既高且长,上接前额鳞,后接第一枚眶上鳞和第一枚上睫鳞;额鼻鳞横阔,宽大于长,额鼻鳞之后为1对前额鳞;其后为1枚较大的额鳞;眶上鳞4枚,第二、三两枚较大,第一、四枚很小,甚至如小颗粒状;额顶鳞1对,与额鳞,三、四眶上鳞,顶鳞及顶间鳞相接;顶鳞是头部最大的一对鳞片,位于第四眶上鳞和额顶鳞之后;顶间鳞是位于额顶鳞和顶鳞中间的一枚较小鳞片,在其中央有一顶眼;枕鳞近梯形或三角形;上睫鳞4枚,接眶上鳞,无细鳞或有少数几枚粒鳞位于其间;a鳞较大,光滑无棱。上唇鳞每侧多为7枚,少数为6枚,第五枚最长大,位于眼下;下唇鳞每侧多为6枚,少数为5枚;颏鳞1枚,无后颏鳞;颔片4对,最后一对最大。颈下鳞从前向后逐渐增大,当到肩、胸前部时的一列鳞片较大而尖狭,游离端形成较明显的领围,领围的横列鳞片8-11枚,在肩前并形成较明显的领褶。背部起棱大鳞,在颈后多为8行,中腰多为7行,少数为8行,如7行者,中间1行较小,如8行者,则中间2行较小;荐部多为6行;尾背4行。腹部鳞片多为矩形,呈复瓦状排列,通常8行,中间4行较大且光滑无棱,左右外侧各2行较小并具微棱。体侧中部鳞片为颗粒状;但近腹侧2-4行,近背侧1-2行均具有较明显的起棱鳞片。肛前鳞单枚,横阔而大,平滑无棱;四肢较发达,指、趾细长。尾呈圆柱状,形似鞭子。尾鳞排列成环且起棱,每一鳞片之棱皆向后尖出,尾易断,并能再生。
雄性尾基部两侧皮下各有一对半阴茎,其长为11mm,横径为4mm,在阴茎表面具有环行或半环行的棱和沟相间排列。雄性较雌性尾基部明显宽阔圆扁。一般雄性的头体长小于雌性的头体长。
体色,背、侧、腹颜色明显不同;体背棕褐色,体侧黑褐色,腹部近灰白色;背和体侧相交处,由于不同颜色的相互嵌人,形成两条明显的波齿状花纹,从颈后一直延伸至尾尖部。
查看标本 辽宁20♂♂ 28♀♀共48号。
大小
体长160-240mm,平均为177.04 mm;头体长31-61mm,平均为55.30mm,尾长78-157mm,平均为121.74 mm;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以上(平均为22倍);头长8-15mm,平均为12. 54mm;头宽5 .1-10mm,平均为7.8 mm;头高近于头长的二分之一左右。
生物学
多栖息在山林边缘荒山坡草灌丛间,也常见于山坡菜地或黄豆地,有时见在树上寻食或静卧休息。主要食物为昆虫的幼虫,在笼养的条件下,特别喜欢吃苍蝇的幼虫(蛆)、粉蝶的幼虫,大蚊的幼虫、玉米螟、夜盗虫、尖头蝗、蚯蚓、蜘蛛等,食性较广,食量也较大(曾试验一条草蜥一次可食入6条夜盗虫,重达0.96g ),同时它还有能上树捕食的本领,因此,在控制农业害虫上有更重要的作用,应加强保护。黑龙江草蜥繁殖季节约在6, 7月间。1980年7月13日在辽宁千山旧庙断墙的石缝中发现黑龙江草蜥的卵,同月14日又捕到两只孕卵的个体,分别于16,17日产卵,每只产卵6枚,每个卵重0.18-0.26g,平均为0.22g ,卵的大小是9.1 mm * 5mm-10.4mm *6mm之间,平均为9.9mm * 5.2mm。
越冬及蜕皮:在0-8℃之间越冬,在11月中旬,温度10℃左右开始不活动,当到第二年3月下旬,温度为17o,又开始活动,5月初或上旬,当室温24℃时,开始捕食。一般在7、8、 9月间蜕皮,它蜕皮首先是从枕后破裂,其次是体侧(多为右侧)破裂,所蜕下的皮是破裂的。
变异:黑龙江草蜥在自然演化过程中,个体之间发生不少变异,例如,一般正常个体,上唇鳞每侧7片,颔片4对,鼠蹊孔3对。可是,在我们采到的45只标本中,上唇鳞,左侧6片,右侧7片的2只,左侧6片,右侧5片的标本1只;颔片左右都为3枚的1只,左4,右3的2只;左4,右5的1只。上唇鳞和颔片发生变异的共有7只标本,占所采标本的15.5%。鼠蹊孔发生变异的个体较多,其中4对的9只,2对的3只,共12只发生变异,占所采标本总数的26.6%。还有1例是双尾的。
特别值得提出的是,一般正常个体尾长均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,辽宁标本有9只尾长50-91mm,占20%,都不到2倍,仔细观察发现,这些标本的尾部都有再生的痕迹,且多数是雌性个体。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查看376只标本,也发现其中有78只是再生尾(占20.7%)。一般对此种现象习惯解释认为是外力机械损伤。根据上述情况来看,不一定都是机械损伤,也可能和生殖发育有关的正常现象。曾见繁殖时雄性有追咬雌性的行为,一般是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进行交配,但在追咬时也有咬到尾部的现象,有咬断尾部的可能,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越冬及蜕皮:在0-8℃之间越冬,在11月中旬,温度10℃左右开始不活动,当到第二年3月下旬,温度为17o,又开始活动,5月初或上旬,当室温24℃时,开始捕食。一般在7、8、 9月间蜕皮,它蜕皮首先是从枕后破裂,其次是体侧(多为右侧)破裂,所蜕下的皮是破裂的。
变异:黑龙江草蜥在自然演化过程中,个体之间发生不少变异,例如,一般正常个体,上唇鳞每侧7片,颔片4对,鼠蹊孔3对。可是,在我们采到的45只标本中,上唇鳞,左侧6片,右侧7片的2只,左侧6片,右侧5片的标本1只;颔片左右都为3枚的1只,左4,右3的2只;左4,右5的1只。上唇鳞和颔片发生变异的共有7只标本,占所采标本的15.5%。鼠蹊孔发生变异的个体较多,其中4对的9只,2对的3只,共12只发生变异,占所采标本总数的26.6%。还有1例是双尾的。
特别值得提出的是,一般正常个体尾长均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,辽宁标本有9只尾长50-91mm,占20%,都不到2倍,仔细观察发现,这些标本的尾部都有再生的痕迹,且多数是雌性个体。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查看376只标本,也发现其中有78只是再生尾(占20.7%)。一般对此种现象习惯解释认为是外力机械损伤。根据上述情况来看,不一定都是机械损伤,也可能和生殖发育有关的正常现象。曾见繁殖时雄性有追咬雌性的行为,一般是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进行交配,但在追咬时也有咬到尾部的现象,有咬断尾部的可能,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生境信息
多栖息在山林边缘荒山坡草灌丛间,也常见于山坡菜地或黄豆地,有时见在树上寻食或静卧休息。主要食物为昆虫的幼虫,在笼养的条件下,特别喜欢吃苍蝇的幼虫(蛆)、粉蝶的幼虫,大蚊的幼虫、玉米螟、夜盗虫、尖头蝗、蚯蚓、蜘蛛等,食性较广,食量也较大(曾试验一条草蜥一次可食入6条夜盗虫,重达0.96g ),同时它还有能上树捕食的本领,因此,在控制农业害虫上有更重要的作用,应加强保护。
越冬及蜕皮:在0-8℃之间越冬,在11月中旬,温度10℃左右开始不活动,当到第二年3月下旬,温度为17o,又开始活动,5月初或上旬,当室温24℃时,开始捕食。一般在7、8、 9月间蜕皮,它蜕皮首先是从枕后破裂,其次是体侧(多为右侧)破裂,所蜕下的皮是破裂的。
变异:黑龙江草蜥在自然演化过程中,个体之间发生不少变异,例如,一般正常个体,上唇鳞每侧7片,颔片4对,鼠蹊孔3对。可是,在我们采到的45只标本中,上唇鳞,左侧6片,右侧7片的2只,左侧6片,右侧5片的标本1只;颔片左右都为3枚的1只,左4,右3的2只;左4,右5的1只。上唇鳞和颔片发生变异的共有7只标本,占所采标本的15.5%。鼠蹊孔发生变异的个体较多,其中4对的9只,2对的3只,共12只发生变异,占所采标本总数的26.6%。还有1例是双尾的。
特别值得提出的是,一般正常个体尾长均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,辽宁标本有9只尾长50-91mm,占20%,都不到2倍,仔细观察发现,这些标本的尾部都有再生的痕迹,且多数是雌性个体。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查看376只标本,也发现其中有78只是再生尾(占20.7%)。一般对此种现象习惯解释认为是外力机械损伤。根据上述情况来看,不一定都是机械损伤,也可能和生殖发育有关的正常现象。曾见繁殖时雄性有追咬雌性的行为,一般是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进行交配,但在追咬时也有咬到尾部的现象,有咬断尾部的可能,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越冬及蜕皮:在0-8℃之间越冬,在11月中旬,温度10℃左右开始不活动,当到第二年3月下旬,温度为17o,又开始活动,5月初或上旬,当室温24℃时,开始捕食。一般在7、8、 9月间蜕皮,它蜕皮首先是从枕后破裂,其次是体侧(多为右侧)破裂,所蜕下的皮是破裂的。
变异:黑龙江草蜥在自然演化过程中,个体之间发生不少变异,例如,一般正常个体,上唇鳞每侧7片,颔片4对,鼠蹊孔3对。可是,在我们采到的45只标本中,上唇鳞,左侧6片,右侧7片的2只,左侧6片,右侧5片的标本1只;颔片左右都为3枚的1只,左4,右3的2只;左4,右5的1只。上唇鳞和颔片发生变异的共有7只标本,占所采标本的15.5%。鼠蹊孔发生变异的个体较多,其中4对的9只,2对的3只,共12只发生变异,占所采标本总数的26.6%。还有1例是双尾的。
特别值得提出的是,一般正常个体尾长均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,辽宁标本有9只尾长50-91mm,占20%,都不到2倍,仔细观察发现,这些标本的尾部都有再生的痕迹,且多数是雌性个体。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查看376只标本,也发现其中有78只是再生尾(占20.7%)。一般对此种现象习惯解释认为是外力机械损伤。根据上述情况来看,不一定都是机械损伤,也可能和生殖发育有关的正常现象。曾见繁殖时雄性有追咬雌性的行为,一般是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进行交配,但在追咬时也有咬到尾部的现象,有咬断尾部的可能,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繁殖特征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黑龙江草蜥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东部长白山脉及其延续地区。
黑龙江(宁安、尚志)、吉林(延吉、和龙、安图、汪清、珲春)、辽宁(宽甸、新宾、鞍山、沈阳、本溪、盖县、庄河)
黑龙江(宁安、尚志)、吉林(延吉、和龙、安图、汪清、珲春)、辽宁(宽甸、新宾、鞍山、沈阳、本溪、盖县、庄河)